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三十七道品
        行人的最後目的,為成佛道,證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遠,這中間若不假資糧,就不能得效果。資糧雖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無過於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道分。此七科三十七品,能助道業增進,故稱道品,或稱助道品。
        小乘行人,既修五停心觀,以遏止亂心,當更修四念處觀,以開朗智照,是為定慧雙運。以期契合於奢摩他(止)與毘鉢舍那(觀)。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或四念處觀。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當觀我及眾生之身,上下內外,悉\皆穢惡不湔,此觀成已,則能厭棄色身,而得涅槃之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當觀樂受則有壞苦,苦受則有苦苦,捨受則有行苦。此觀成已,則能厭棄世間,而得涅槃之樂。三﹑心念處,觀心無常。當觀妄心,念念生滅,無常之極。此觀成已,則能生無住心,而得涅槃之樂。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當觀諸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我及我所,悉非實有。此觀成已,則能厭棄假我,而得涅槃之我。
四正勤,謂正心勤心,斷惡修善也。又稱四意斷,謂此四事,應由意中決定,而斷行之。又稱四正斷,謂能正斷懈怠也。又稱四正朥,謂於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為最朥也。即一﹑已生的惡心惡行,急令斷除。二﹑未生的惡心惡行,勿令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長。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如意足,原係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發通也。前四念處,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進,今此是修定靜。在修道的過程中,慧與勤雖多,但若定力弱少,亦不能得神通,所以必須修定,以為配合。又稱四神足,神是靈妙之德,足為所依之義,言妙德依定而生,如身依足而立也。即一﹑欲如意足,言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也。二﹑念如意足,言念念一也,住於正理也。三﹑進如意足,言精進直前,功無間斷也。四﹑慧如意足,言照離妄,心不散亂也。
五根,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也。所謂根者,具有兩意:一﹑能持義,如樹有根,然後能持枝葉。二﹑能生義,如樹有根,然後能生花果。此五根能持諸善法,能生諸善法,亦復如是。信根是信性德,因而發成佛願。信修德,因而生辦道心。進根或精進根,是修習性修二德的道法,勤求不退。念根是念性修兩德的道法,更無他念。定根是攝心於性修諸道法,相應不散。慧根是於性修諸道法,慧照分明。
五力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及慧力。所謂力者,指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不為地法所動搖。此中信根增長,能破疑惑及邪外。名信力。精進根增長,能破懈怠,使道根成就,名進力。念根增長,能掃除世念邪念,住於出世正念,名念力。定根增長,能一心不亂,入於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破見思及塵沙諸惑,而斷凡小諸執,名慧力。
七菩提分者,菩提譯為覺,分亦稱為支,故又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謂能選擇與無漏智相應的二空真理,不選擇不與無漏智相應的五蘊等法。選擇究竟了義法,不選擇不究竟不了義法也。二﹑精進覺支,謂能向佛道,一心精進,終不為外道無益之苦行而精進也。三﹑喜覺支,謂於正道,心生歡喜,終不於計斷計常,著空著有之顛倒法,而生歡喜也。四﹑輕安覺支,謂斷除粗重,而生輕安也。又名除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也。五﹑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能覺察四禪四空諸定,皆不究竟,不生愛見味著也。六﹑捨覺支,謂捨棄虛妄不實的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也。又稱行捨,為善心所之一,謂內心平等而無執著也。七﹑念覺支,時時不忘定慧圴等名為念,若偏於慧,其心浮動,則當用除﹑捨﹑定三覺支,攝而平之。若偏於定,其心沉沒,則當用擇﹑進﹑喜三覺支,察而起之。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之能轉凡愚,成聖智,故稱聖。遠離偏邪,故稱正,通乎涅槃,故稱道。行者修以上六科之後,觀法既成,善已生,惡已斷,定慧已調,從此當修八聖道分,安穩而行,直趨佛所。
八聖道者,一﹑正見,慧眼分明,見理正確,故稱正見。得正見,則於世出世法,無有顛倒,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於四諦之理,歷歷分明,常離二邊,而行中道。使其餘各聖道分,皆得成辦,故列於八聖道之首,而為修行要素。二﹑正語,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故稱正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三﹑正思維,凡有所思,皆無邪曲,故稱正思維。得正思維,則意業自淨。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三毒,故稱正業。得正業,則身業自淨。五﹑正命,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比丘當以乞食宏法為正命,居士當以正當職業為正命,因維持壽命於合理的生活之中,故稱正命。行正命,則因果皆安樂,故比丘當遠離四邪命,又佛門四眾,皆應遠離五種邪命。六﹑正精進,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進,故稱正精進。得正精進,則不從事於徒苦心身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法。七﹑正念,惟念真如實相,或佛功德相好,佛國莊嚴,故稱正念。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故稱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行者住無漏智,則法眼清淨,所修皆得其正。如是努力不已,自能使無明漸薄,煩惱漸輕,終於親證清淨寂滅的境畛矣。
三十七道品,為修行最重要的條件。過去諸佛,當初學道是,皆順此而成正覺。後世學人,若欲自拔於凡夫之列,直入聖賢堂奧,則除卻遵守成規,奮勇前進外,實無他途可循。
(本文出處:初及佛學課本,方倫居士編,靈山出版社印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