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離思 唐-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遣悲懷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2.明日 文嘉
明日復明明,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日悠悠日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3.圍爐夜話 清-王永彬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事當難處之時,只退讓一步,便容易處矣;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性情浮躁,耐不得一點麻煩,是做人的大忌;
寬容忍讓,甘願自家吃虧,是處事最好辦法。
一言足以招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
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4.望江南歸依三寶 宋-王安石
歸依佛,彈指越三祇,願我速登無上覺,
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歸依法,法法不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
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歸依眾,梵行四威儀,願我遍遊諸佛土,
十方聖賢不相離,永滅世間癡。
5.三境界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6.悟道詩 唐-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7.四料簡 宋-永明延壽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8.觀打鳥者
唐-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對酒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9.踏破海底天 明-朱元璋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10.觀書有感 宋-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11.奉行於戒 四分戒本-東晉-佛陀耶舍 譯
不謗亦不嫉,當奉行於戒,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閒,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12.老祖宗的話 佚名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白天多動,夜裡少夢。睡前洗腳,勝吃補藥。
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
夜裡磨牙,肚裡蟲爬。
一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魯。
三天吃一隻羊,不如洗腳再上床。
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後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睡覺不點燈,早起頭不暈。
想要睡得人輕鬆,切莫腳朝西來,頭朝東。
13.善惡有報 明-吳承恩-西遊記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14. 延生妙方
唐-呂純陽
物要死時汝救他,汝要死時天救汝;
延生種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15. 刀兵劫 清-戒顯願雲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16.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7. 贈獵騎 唐-杜牧
已落雙鵬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18.人生四喜 宋-汪珠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19.警語 清-林則徐
念非善莫舉,人非善莫與。事非見莫說,物非義莫取。
健時作病時想,可以保身;裕時作乏時想,可以守家。
20.座右銘 清-金纓-格言聯璧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鑑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係;
勿謂一時可逞也,須知有禍福子孫之報應。
警世格言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但日有所損。
善為至寶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為,即是惡。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一件;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一件。
21. 參禪三境界 唐-青原行思
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22.除賤語 唐-拾得
富貴浮雲未足誇,民間風氣太奢華;
漫將兩字逢人勸,勤儉由來好起家。
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23.救世之仁 孫文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學是哲學之母,
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
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
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24.有力大人 正法念處經-北魏-般若流支 譯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善惡隨逐
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
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
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
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
25.好了歌 清-曹雪芹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26. 哀泣各分明 明-陶周望
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
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自分明,聽者自不識。
27.讚僧詩 清-順治
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朕本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會多勞慮,何時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28. 名殊體不殊 宋-黃庭堅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為我須,莫教閻老判,自揣看何如?
29.果報自受 大寶積經-唐-義淨 譯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30.十來偈 反故集-日本-鈴木正三 輯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31.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東晉-鳩摩羅什 譯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32.君子小人 弘一法師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應事原則(一)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二)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
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三)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33.七佛通偈 增一阿含經-晉-瞿曇僧伽提婆 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本文選自:人間佛教讀本-獻給旅行者365日)
34.基隆城隍廟楹聯
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之餘德,德盡必滅;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之餘殃,殃盡必昌。
35.台中寶覺寺楹聯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