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7日 星期三

修身正心悟道詩詞集

修身正心悟道詩詞集
1.離思   -元稹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遣悲懷
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2.明日   文嘉
明日復明明,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萬事成蹉跎。
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無窮老將至。
晨昏滾滾水東流,今日悠悠西墜。
百年明日能幾何?請君聽我明日歌。
3.圍爐夜話   -王永彬
十分不耐煩,乃為人大病;一味學吃虧,是處事良方。
但責己,不責人,此遠怨之道也;但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
事當難處之時,只退讓一步,便容易處矣;
功到將成之候,若放鬆一著,便不能成矣。
有才必韜藏,如渾金璞玉,暗然而日章也;
為學無間斷,如流水行雲,日進而不已也。
性情浮躁,耐不得一點麻煩,是做人的大忌;
寬容忍讓,甘願自家吃虧,是處事最好辦法。
一言足以招大禍,故古人守口如瓶,惟恐其覆墜也;
一行足以玷終身,故古人飭躬若璧,惟恐有瑕疵也。
    4.望江南歸依三寶   -王安石
歸依佛,彈指越三祇,願我速登無上覺,
還如佛坐道場時,能智又能悲。
歸依法,法法不思議,願我六根常寂靜,
心如寶月映琉璃,了法更無疑。
歸依眾,梵行四威儀,願我遍遊諸佛土,
十方聖賢不相離,永滅世間癡。
    5.三境界   清-王國維-人間詞話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6.悟道詩   -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是非憎愛世偏多,仔細思量奈我何;
寬卻肚腸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若逢知己須依分,縱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頭事,自然證得六波羅。
    7.四料簡   -永明延壽
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作佛祖。
無禪有淨土,萬修萬人去;若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磋路;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
無禪無淨土,鐵床並銅柱;萬劫與千生,沒個人依怙。
    8.觀打鳥者   -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三春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對酒詩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隨喜,不開口笑是癡人。
    花非花
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
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9.踏破海底天   -朱元璋
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10.觀書有感   -朱熹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謂有源頭活水來。
11.奉行於戒   四分戒本-東晉-佛陀耶舍 譯
不謗亦不嫉,當奉行於戒,飲食知止足;
常樂在空閒,心定樂精進,是名諸佛教。
   12.老祖宗的話   佚名
夏不睡石,秋不睡板。春不露臍,冬不蒙頭。
白天多動,夜裡少夢。睡前洗腳,勝吃補藥。
晚上開窗,一覺都香。貪涼失蓋,不病才怪。
早睡早起,怡神爽氣。貪房貪睡,添病減歲。
夜裡磨牙,肚裡蟲爬。
天吃一頭豬,不如床上打呼魯。
三天吃一隻羊,不如洗腳再上床。
枕頭不選對,越睡人越累。
先睡心,後睡人,睡覺睡出大美人。
頭對風,暖烘烘,腳對風,請郎中。
睡覺莫睡巷,最毒穿堂風。
睡覺不點燈,早起頭不暈。
想要睡得人輕鬆,切莫腳朝西來,頭朝東。
   13.善惡有報   -吳承恩-西遊記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
善惡若無報,乾坤必有私。
 14. 延生妙方   -呂純陽
物要死時汝救他,汝要死時天救汝;
延生種子別無方,戒殺放生而已矣。
   15. 刀兵劫   -戒顯願雲
千百年來碗裡羹,冤深如海恨難平;
欲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
   16.旅夜書懷
細草微風岸,危檣獨夜舟;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17. 贈獵騎   -杜牧
已落雙鵬血尚新,鳴鞭走馬又翻身;
憑君莫射南來雁,恐有家書寄遠人。
   18.人生四喜   -汪珠
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
洞房花燭夜,金榜提名時。
19.警語   -林則徐
念非善莫舉,人非善莫與。事非見莫說,物非義莫取。
健時作病時想,可以保身;裕時作乏時想,可以守家。
20.座右銘   -金纓-格言聯璧
勿謂一念可欺也,須知有天地鬼神之鑑察;
勿謂一言可輕也,須知有前後左右之竊聽;
勿謂一事可忽也,須知有身家性命之關係;
勿謂一時可逞也,須知有禍福子孫之報應。
     警世格言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但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消,但日有所損。
     善為至寶
勢可為惡而不為,即是善;力可行善而不為,即是惡。
善為至寶,一生用之不盡;心作良田,百世耕之有餘。
終日說善言,不如做一件;終日行善事,須防錯一件。
21. 參禪三境界   -青原行思
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
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
22.除賤語   -拾得
富貴浮雲未足誇,民間風氣太奢華;
漫將兩字逢人勸,勤儉由來好起家。
     寒山拾得忍耐歌
昔日寒山問拾得曰:「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置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23.救世之仁   孫文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學是哲學之母,
研究佛學可佐科學之偏。
佛教是造成民族和維持民族一種最雄大之自然力!
人民不可無宗教之思想,蓋教有輔政之功,政有護教之力。
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並行不悖。
24.有力大人   正法念處經-北魏-般若流支 譯
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
     善惡隨逐
火刀怨毒等,雖害猶可忍;若自造惡業,後苦過於是。
親眷皆分離,唯業不相捨;善惡未來世,一切時隨逐。
隨花何處去,其香亦隨逐;若作善惡業,隨逐亦如是。
眾鳥依樹林,旦去暮還集;眾生亦如是,後時還合會。
25.好了歌   -曹雪芹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塚一堆草沒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
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嬌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
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
癡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子孫誰見了?
26. 哀泣各分明   -陶周望
一指納沸湯,渾身驚欲裂;一針刺己肉,遍體如刀割。
魚死向人哀,雞死臨刀泣;哀泣自分明,聽者自不識。
27.讚僧詩   -順治
天下叢林飯似山,鉢盂到處任君餐;
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
朕本大地山河主,憂國憂民事轉煩;
百年三萬六千日,不及僧家半日閒。
來時糊塗去時迷,空在人間走這回;
未曾生成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
長大成人方是我,合眼矇矓又是誰?
不如不來亦不去,來時歡喜去時悲。
悲歡離會多勞慮,何時清閒誰得知?
若能了達僧家事,從此回頭不算遲。
世間難比出家人,無憂無慮得安宜;
口中喫得清和味,身上常穿百衲衣。
五湖四海為上客,皆因夙世種菩提;
個個都是真羅漢,披搭如來三等衣。
金烏玉兔東復西,為人切莫用心機;
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乾坤一局棋。
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
古來多少英雄漢,南北山頭臥土泥。
黃袍換卻紫袈裟,只為當年一念差;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生在帝王家?
十八年來不自由,南征北討幾時休?
我今撒手西方去,不管千秋與萬秋。
28. 名殊體不殊   -黃庭堅
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是別形軀;
苦惱從他受,甘肥為我須,莫教閻老判,自揣看何如?
29.果報自受   大寶積經--義淨 譯
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
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30.十來偈   反故集-日本-鈴木正三 輯
端正者忍辱中來,貧窮者慳貪中來,
高位者恭敬中來,下賤者驕慢中來,
瘖啞者誹謗中來,盲聾者不信中來,
長壽者慈悲中來,短命者殺生中來,
諸根不具者破戒中來,諸根具足者持戒中來。
31.一切智寶   維摩詰所說經-東晉-鳩摩羅什 譯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淤泥乃生此華,
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
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
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一切智寶。
     一音說法
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不著世間如蓮花,常善入於空寂行。
   32.君子小人   弘一法師
我不識何等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虧的便是;
我不識何等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者便是。
     應事原則(一)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
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二)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
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三)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33.七佛通偈   增一阿含經--瞿曇僧伽提婆 譯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本文選自:人間佛教讀本-獻給旅行者365日)
   34.基隆城隍廟楹聯
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宗之餘德,德盡必滅;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宗之餘殃,殃盡必昌。
35.台中寶覺寺楹聯
大肚包容,了卻人間多少事,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         

                                                                  (1,480)

2014年6月29日 星期日

弟子規
總敘
弟子規 聖人訓 首孝弟 次謹信   汎愛眾 而親仁 有餘力 則學文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父母命 行勿懶   父母教 須敬聽 父母責 須順承
冬則溫 夏則凊 晨則省 昏則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業無變
事雖小 勿擅為 苟擅為 子道虧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親所好 力為具 親所惡 謹為去   身有傷 貽親憂 德有傷 貽親羞
親愛我 孝何難 親憎我 孝方賢   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親有疾 藥先嘗 晝夜侍 不離床
喪三年 常悲咽 居處變 酒肉絕   喪盡禮 祭盡誠 事死者 如事生
出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財物輕 怨何生 言語忍 忿自泯
或飲食 或坐走 長者先 幼者後   長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稱尊長 勿呼名 對尊長 勿見能   路遇長 疾趨揖 長無言 退恭立
騎下馬 乘下車 過猶待 百步餘   長者立 幼勿坐 長者坐 命乃坐
尊長前 聲要低 低不聞 卻非宜   進必趨 退必遲 問起對 視勿移
事諸父 如事父 事諸兄 如事兄

朝起早 夜眠遲 老易至 惜此時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輒淨手
冠必正 紐必結 襪與履 俱緊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亂頓 致污穢
衣貴潔 不貴華 上循分 下稱家   對飲食 勿揀擇 食適可 勿過則
年方少 勿飲酒 飲酒醉 最為醜   步從容 立端正 揖深圓 拜恭敬
勿踐閾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搖髀   緩揭簾 勿有聲 寬轉彎 勿觸棱
執虛器 如執盈 入虛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錯 勿畏難 勿輕略
鬥鬧場 絕勿近 邪僻事 絕勿問   將入門 問孰存 將上堂 聲必揚
人問誰 對以名 吾與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須明求 倘不問 即為偷
借人物 及時還 後有急 借不難

凡出言 信為先 詐與妄 奚可焉   話說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語 穢污詞 市井氣 切戒之   見未真 勿輕言 知未的 勿輕傳
事非宜 勿輕諾 苟輕諾 進退錯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慼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無心非 名為錯 有心非 名為惡   過能改 歸於無 倘揜飾 增一辜
汎愛眾
凡是人 皆須愛 天同覆 地同載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輕訾
勿諂富 勿驕貧 勿厭故 勿喜新   人不閒 勿事攪 人不安 勿話擾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說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揚人惡 即是惡 疾之甚 禍且作   善相勸 德皆建 過不規 道兩虧
凡取與 貴分曉 與宜多 取宜少   將加人 先問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報 怨欲忘 報怨短 報恩長   待婢僕 身貴端 雖貴端 慈而寬
勢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無言
親仁
同是人 類不齊 流俗眾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諱 色不媚
能親仁 無限好 德日進 過日少   不親仁 無限害 小人進 百事壞
餘力學文
不力行 但學文 長浮華 成何人   但力行 不學文 任己見 昧理真
讀書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   方讀此 勿慕彼 此未終 彼勿起
寬為限 緊用功 工夫到 滯塞通   心有疑 隨札記 就人問 求確義
房室清 牆壁淨 几案潔 筆硯正   墨磨偏 心不端 字不敬 心先病
列典籍 有定處 讀看畢 還原處   雖有急 卷束齊 有缺壞 就補之
非聖書 屏勿視 蔽聰明 壞心志   勿自暴 勿自棄 聖與賢 可馴致
弟子規終

太上感應篇


太上感應篇 

太上曰:「禍福無門,惟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吉慶避之,惡星災之;算盡則死。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月晦之日,灶神亦然。凡人有過,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其過大小,有數百事,欲求長生者,先須避之。
        是道則進,非道則退。不履邪徑,不欺暗室;積德累功,慈心於物;忠孝友悌,正己化人;矜孤恤寡,敬老懷幼;昆蟲草木,猶不可傷。宜憫人之凶,樂人之善;濟人之急,救人之危。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長;遏惡揚善,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寵若驚;施恩不求報,與人不追悔。
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欲求天仙者,當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當立三百善。
苟或非義而動,背理而行;以惡為能,忍作殘害;陰賊良善,暗侮君親;慢其先生,叛其所事;誑諸無識,謗諸同學;虛誣詐偽,攻訐宗親;剛強不仁,狠戾自用;是非不當,向背乖宜;虐下取功,諂上希旨;受恩不感,念怨不休;輕蔑天民,擾亂國政;賞及非義,刑及無辜;殺人取財,傾人取位;誅降戮服,貶正排賢;凌孤逼寡,棄法受賂;以直為曲,以曲為直;入輕為重,見殺加怒;知過不改,知善不為;自罪引他,壅塞方術;訕謗聖賢,侵凌道德。
射飛逐走,發蟄驚棲;填穴覆巢,傷胎破卵;願人有失,毀人成功;危人自安,減人自益;以惡易好,以私廢公,竊人之能,蔽人之善;形人之醜,訐人之私;耗人貨財,離人骨肉;侵人所愛,助人為非;逞志作威,辱人求勝;敗人苗稼,破人婚姻;苟富而驕,苟免無恥;認恩推過,嫁禍賣惡;沽買虛譽,包貯險心;挫人所長,護己所短;乘威迫脅,縱暴殺傷;無故剪裁,非禮烹宰;散棄五縠,勞擾眾生;破人之家,取其財寶;決水放火,以害民居;紊亂規模,以敗人功;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見他富有,願他破散;見他色美,起心私之;負他貨財,願他身死;干求不遂,便生咒恨;見他失便,便說他過;見他體相不具而笑之,見他材能可稱而抑之。
埋蠱厭人,用藥殺樹;恚怒師傅,抵觸父兄;強取強求,好侵好奪;擄掠致富,巧詐求遷;賞罰不平,逸樂過節;苛虐其下,恐嚇於他;怨天尤人,呵風罵雨;鬥合爭訟,妄逐朋黨;用妻妾語,違父母訓;得新忘故,口是心非;貪冒於財,欺罔其上;造作惡語,讒毀平人;毀人稱直,罵神稱正;棄順效逆,背親向疏;指天地以證鄙懷,引神明而鑒猥事。
施與後悔,假借不還;分外營求,力上施設;淫慾過度,心毒貌慈;穢食餧人,左道惑眾;短尺狹度,輕秤小升;以偽雜真,採取姦利;壓良為賤,謾驀愚人;貪婪無厭,咒詛求直。
嗜酒悖亂,骨肉忿爭;男不忠良,女不柔順;不和其室,不敬其夫;每好矜誇,常行妒忌;無行於妻子,失禮於舅姑;輕慢先靈,違逆上命;作為無益,懷挾外心;自咒咒他,偏憎偏愛;越井越灶,跳食跳人;損子墮胎,行多隱僻;晦臘歌舞,朔旦號怒;對北涕唾及溺,對灶吟詠及哭;又以灶火燒香,穢柴作食;夜起裸露,八節行刑;唾流星,指虹霓;輒指三光,久視日月;春月燎獵,對北惡罵,無故殺龜打蛇…如是等罪,司命隨其輕重,奪其紀算。算盡則死;死有餘責,乃殃及子孫。
又諸橫取人財者,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夫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改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為福也。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三惡,三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三十七道品
        行人的最後目的,為成佛道,證涅槃。然而生死海深,菩提路遠,這中間若不假資糧,就不能得效果。資糧雖非一端,其中最重要者,無過於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分為七科,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道分。此七科三十七品,能助道業增進,故稱道品,或稱助道品。
        小乘行人,既修五停心觀,以遏止亂心,當更修四念處觀,以開朗智照,是為定慧雙運。以期契合於奢摩他(止)與毘鉢舍那(觀)。

四念處又稱四念住,或四念處觀。即身念處﹑受念處﹑心念處﹑及法念處。
一﹑身念處,觀身不淨。當觀我及眾生之身,上下內外,悉\皆穢惡不湔,此觀成已,則能厭棄色身,而得涅槃之淨。二﹑受念處,觀受是苦。當觀樂受則有壞苦,苦受則有苦苦,捨受則有行苦。此觀成已,則能厭棄世間,而得涅槃之樂。三﹑心念處,觀心無常。當觀妄心,念念生滅,無常之極。此觀成已,則能生無住心,而得涅槃之樂。四﹑法念處,觀法無我。當觀諸法皆因緣生,無有自性,我及我所,悉非實有。此觀成已,則能厭棄假我,而得涅槃之我。
四正勤,謂正心勤心,斷惡修善也。又稱四意斷,謂此四事,應由意中決定,而斷行之。又稱四正斷,謂能正斷懈怠也。又稱四正朥,謂於正策勵身語意中,此為最朥也。即一﹑已生的惡心惡行,急令斷除。二﹑未生的惡心惡行,勿令生起。三﹑已生的善心善行,速令增長。四﹑未生的善心善行,速令生起。
四如意足,原係四種禪定,謂修此四者,則能如意發通也。前四念處,是修智慧,四正勤是修精進,今此是修定靜。在修道的過程中,慧與勤雖多,但若定力弱少,亦不能得神通,所以必須修定,以為配合。又稱四神足,神是靈妙之德,足為所依之義,言妙德依定而生,如身依足而立也。即一﹑欲如意足,言修道趣果的欲望增進也。二﹑念如意足,言念念一也,住於正理也。三﹑進如意足,言精進直前,功無間斷也。四﹑慧如意足,言照離妄,心不散亂也。
五根,是信根﹑進根﹑念根﹑定根﹑及慧根也。所謂根者,具有兩意:一﹑能持義,如樹有根,然後能持枝葉。二﹑能生義,如樹有根,然後能生花果。此五根能持諸善法,能生諸善法,亦復如是。信根是信性德,因而發成佛願。信修德,因而生辦道心。進根或精進根,是修習性修二德的道法,勤求不退。念根是念性修兩德的道法,更無他念。定根是攝心於性修諸道法,相應不散。慧根是於性修諸道法,慧照分明。
五力是:信力﹑進力﹑念力﹑定力﹑及慧力。所謂力者,指五根增長,具大力用,不為地法所動搖。此中信根增長,能破疑惑及邪外。名信力。精進根增長,能破懈怠,使道根成就,名進力。念根增長,能掃除世念邪念,住於出世正念,名念力。定根增長,能一心不亂,入於禪定,名定力。慧根增長,能破見思及塵沙諸惑,而斷凡小諸執,名慧力。
七菩提分者,菩提譯為覺,分亦稱為支,故又名七覺支。一﹑擇法覺支,謂能選擇與無漏智相應的二空真理,不選擇不與無漏智相應的五蘊等法。選擇究竟了義法,不選擇不究竟不了義法也。二﹑精進覺支,謂能向佛道,一心精進,終不為外道無益之苦行而精進也。三﹑喜覺支,謂於正道,心生歡喜,終不於計斷計常,著空著有之顛倒法,而生歡喜也。四﹑輕安覺支,謂斷除粗重,而生輕安也。又名除覺支,謂斷除諸見煩惱也。五﹑定覺支,若發諸禪定,時能覺察四禪四空諸定,皆不究竟,不生愛見味著也。六﹑捨覺支,謂捨棄虛妄不實的所見念著境,永不追憶也。又稱行捨,為善心所之一,謂內心平等而無執著也。七﹑念覺支,時時不忘定慧圴等名為念,若偏於慧,其心浮動,則當用除﹑捨﹑定三覺支,攝而平之。若偏於定,其心沉沒,則當用擇﹑進﹑喜三覺支,察而起之。
八聖道分,亦名八正道分。修之能轉凡愚,成聖智,故稱聖。遠離偏邪,故稱正,通乎涅槃,故稱道。行者修以上六科之後,觀法既成,善已生,惡已斷,定慧已調,從此當修八聖道分,安穩而行,直趨佛所。
八聖道者,一﹑正見,慧眼分明,見理正確,故稱正見。得正見,則於世出世法,無有顛倒,遠離唯神﹑唯物等謬見,於四諦之理,歷歷分明,常離二邊,而行中道。使其餘各聖道分,皆得成辦,故列於八聖道之首,而為修行要素。二﹑正語,遠離口四過﹑大妄語﹑戲論﹑及誹謗正法等,故稱正語。得正語,則口業自淨。三﹑正思維,凡有所思,皆無邪曲,故稱正思維。得正思維,則意業自淨。四﹑正業,梵行清淨,不染三毒,故稱正業。得正業,則身業自淨。五﹑正命,命指賴以活命的生計,比丘當以乞食宏法為正命,居士當以正當職業為正命,因維持壽命於合理的生活之中,故稱正命。行正命,則因果皆安樂,故比丘當遠離四邪命,又佛門四眾,皆應遠離五種邪命。六﹑正精進,向出世之方,涅槃之道,努力前進,故稱正精進。得正精進,則不從事於徒苦心身的苦行,或世俗迷信,及外道不究竟法。七﹑正念,惟念真如實相,或佛功德相好,佛國莊嚴,故稱正念。得正念,則與菩提相應,心無動失。八﹑正定,遠離不定,邪定及有漏禪,故稱正定。得正定,則能正住於理,決定不移。
行者住無漏智,則法眼清淨,所修皆得其正。如是努力不已,自能使無明漸薄,煩惱漸輕,終於親證清淨寂滅的境畛矣。
三十七道品,為修行最重要的條件。過去諸佛,當初學道是,皆順此而成正覺。後世學人,若欲自拔於凡夫之列,直入聖賢堂奧,則除卻遵守成規,奮勇前進外,實無他途可循。
(本文出處:初及佛學課本,方倫居士編,靈山出版社印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告龍王言。一切眾生,心想異故,造業亦異,由是故有諸趣輪轉。龍王,汝見此會及大海中,形色種類,各別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業語業意業所致。而心無色,不可見取,但是虛妄,諸法集起,畢竟無主,無我我所。雖各隨業,所現不同,而實於中,無有作者,故一切法皆不思議。自性如幻,智者知已,應修善業,以是所生蘊處界等,皆悉端正,見者無厭。龍王,汝觀佛身,從百千億福德所生,諸相莊嚴,光明顯曜,蔽諸大眾,設無量億自在梵王,悉不復現,其有瞻仰如來身者,莫不目眩。汝又觀此諸大菩薩,妙色嚴淨,一切皆由修習善業福德而生。又諸天龍八部眾等大威勢者,亦因善業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眾生,形色麤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種種想念,作身語意諸不善業,是故隨業,各自受報。汝今當應如是修學,亦令眾生了達因果,修習善業。汝當於此,正見不動,勿復墮在斷常見中,於諸福田,歡喜敬養,是故汝等,亦得人天尊敬供養。
龍王,當知菩薩有一法,能斷一切諸惡道苦。何等為一?謂於晝夜,常念思惟觀察善法,令諸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間雜,是即能令諸惡永斷,善法圓滿,常得親近諸佛菩薩及餘聖眾。言善法者,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何等為十?謂能永離殺生、偷盜、邪行、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欲、瞋恚、邪見。
龍王,若離殺生,即得成就十離惱法。何等為十?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於眾生,起大慈心。三、永斷一切瞋恚習氣。四、身常無病。五、壽命長遠。六、恒為非人之所守護。七、常無惡夢,寢覺快樂。八、滅除怨結,眾怨自解。九、無惡道怖。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隨心自在壽命。
復次龍王。若離偷盜,即得十種可保信法。何等為十?一者、資財盈積,王賊水火及非愛子,不能散滅。二、多人愛念。三、人不欺負。四、十方讚美。五、不憂損害。六、善名流布。七、處眾無畏。八、財命色力安樂,辯才具足無缺。九、常懷施意。十、命終生天。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證清淨大菩提智。
復次龍王。若離邪行,即得四種智所讚法。何等為四?一、諸根調順。二、永離諠掉。三、世所稱歎。四、妻莫能侵。是為四。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佛丈夫隱密藏相。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一、口常清淨,優缽華香。二、為諸世間之所信伏。三、發言成證,人天敬愛。四、常以愛語,安慰眾生。五、得勝意樂,三業清淨。六、言無誤失,心常歡喜。七、發言尊重,人天奉行。八、智慧殊勝,無能制伏。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真實語。
復次龍王。若離兩舌,即得五種不可壞法。何等為五?一、得不壞身,無能害故。二、得不壞眷屬,無能破故。三、得不壞信,順本業故。四、得不壞法行,所修堅固故。五、得不壞善知識,不誑惑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正眷屬,諸魔外道不能沮壞。
復次龍王。若離惡口,即得成就八種淨業。何等為八?一、言不乖度。二、言皆利益。三、言必契理。四、言詞美妙。五、言可承領。六、言則信用。七、言無可譏。八、言盡愛樂。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具足如來梵音聲相。
復次龍王。若離綺語,即得成就三種決定。何等為三?一、定為智人所愛。二、定能以智,如實答問。三、定於人天,威德最勝,無有虛妄。是為三。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即得如來諸所授記,皆不唐捐。
    復次龍王。若離貪欲,即得成就五種自在。何等為五?一、三業自在,諸根具足故。二、財物自在,一切怨賊不能奪故。三、福德自在,隨心所欲,物皆備故。四、王位自在,珍奇妙物,皆奉獻故。五、所獲之物,過本所求百倍殊勝,由於昔時不慳嫉故。是為五。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三界特尊,皆共敬養。
復次龍王。若離瞋恚,即得八種喜悅心法。何等為八?一、無損惱心。二、無瞋恚心。三、無諍訟心。四、柔和質直心。五、得聖者慈心。六、常作利益,安眾生心。七、身相端嚴,眾共尊敬。八、以和忍故,速生梵世。是為八。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得無礙心,觀者無厭。
復次龍王。若離邪見,即得成就十功德法。何等為十?一、得真善意樂、真善等侶。二、深信因果,寧殞身命,終不作惡。三、惟歸依佛,非餘天等。四、直心正見,永離一切吉凶疑網。五、常生人天,不更惡道。六、無量福慧,轉轉增勝。七、永離邪道,行於聖道。八、不起身見,捨諸惡業。九、住無礙見。十、不墮諸難。是為十。若能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後成佛時,速證一切佛法,成就自在神通。
爾時,世尊復告龍王言。若有菩薩,依此善業,於修道時,能離殺害,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長壽無夭,不為一切怨賊損害。離不與取,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最勝無比,悉能備集諸佛法藏。離非梵行,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其家直順,母及妻子,無有能以欲心視者。離虛誑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離眾毀謗,攝持正法,如其誓願,所作必果。離離間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眷屬和睦,同一志樂,恒無乖諍。離麤惡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眾會,歡喜歸依,言皆信受,無違拒者。離無義語,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言不虛設,人皆敬受,能善方便,斷諸疑惑。離貪求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一切所有,悉以慧捨,信解堅固,具大威力。離忿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速自成就,無礙心智,諸根嚴好,見皆敬愛。離邪倒心,而行施故,常富財寶,無能侵奪,恒生正見敬信之家,見佛聞法,供養眾僧,常不忘失大菩提心。是為大士修菩薩道時,行十善業,以施莊嚴,所獲大利如是。
    龍王,舉要言之,行十善道,以戒莊嚴故,能生一切佛法義利,滿足大願。忍辱莊嚴故,得佛圓音,具眾相好。精進莊嚴故,能破魔怨,入佛法藏。定莊嚴故,能生念慧慚愧輕安。慧莊嚴故,能斷一切分別妄見。
慈莊嚴故,於諸眾生,不起惱害。悲莊嚴故,愍諸眾生,常不厭捨。喜莊嚴故,見修善者,心無嫌嫉。捨莊嚴故,於順違境,無愛恚心。
四攝莊嚴故,常勤攝化一切眾生。
念處莊嚴故,善能修習四念處觀。正勤莊嚴故,悉能斷除一切不善法,成一切善法。神足莊嚴故,恒令身心輕安快樂。五根莊嚴故,深信堅固,精勤匪懈,常無迷忘,寂然調順,斷諸煩惱。力莊嚴故,眾怨盡滅,無能壞者。覺支莊嚴故,常善覺悟一切諸法。正道莊嚴故,得正智慧常現在前。
()莊嚴故,悉能滌除一切結使。觀莊嚴故,能如實知,諸法自性。
方便莊嚴故,速得成滿,為無為樂。
龍王,當知此十善業,乃至能令十力、無畏、十八不共、一切佛法,皆得圓滿,是故汝等應勤修學。
龍王,譬如一切城邑聚落,皆依大地而得安住,一切藥草卉木叢林,亦皆依地而得生長。此十善道,亦復如是。一切人天,依之而立,一切聲聞獨覺菩提、諸菩薩行、一切佛法,咸共依此十善大地,而得成就。
佛說此經已,娑竭羅龍王及諸大眾、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經文摘自《乾隆大藏經》第六十七冊、七九五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