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會
您相信嗎,過去台灣當政者把一句「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口號喊得喧天價響,卻始終沒得實現,如今已銷聲暱跡。但是一句「掰掰」的招呼用語卻悄悄地席捲了台灣。
大約十年前吧,在台灣說華語的人,跟人道別用語是說再見。就連說台語的人,也是用這個語詞的華語發音來道別。但曾幾何時,「一小撮」時髦的人先行使用「洋貨―掰掰」了之後,也沒看見政府大力推行,更沒聽說任何團體成員特別宣揚,可是它就這樣攻陷了寶島的每個角落。
網路上,這個道別用語更是五花八門,有拜拜﹑掰﹑886﹑8l等等,就是沒有再會﹑再見的影子。其實以地球村的思維角度來看待此事,洋化並不是什麼大逆不道。只是〝Bye〞的正確發音跟「醜」的台語一樣,在台灣為何要弄個這樣的音來道別用呢?尤有甚者,它又跟女人私處名稱的音相同,把它拿來跟人道別用,更是不倫不類!大家知道嗎,中國東北的女孩不愛人家稱呼她們「小姐」,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小姐這個稱呼已被風塵女郎專屬了。我們身為觀光客都必須入境問俗,否則一定遭到白眼!台灣人,你怎麼這麼隨便跟人家亂趕流行呢?自己竟然毫無所覺而樂此不疲?
台灣人,您在國際舞台上叱吒風雲,有多少世界第一是您所締造的。為何唯有對自己文化這一層面的東西,互相道別說「再會」卻如此棄之如敝屣?儘管目前電視或廣播電台的新聞﹑教育﹑文化﹑政論等較正式的節目,不論是華語還是台語發音,結束時主持人都用「再會」這個用語,但是就喚不回人們的本土情懷,也無法阻擋民間「拜拜」的燎原之勢。
我,才不管時下「拜拜」﹑「掰」有多時行,跟友人之間就是用「再會」道別。起初對方都不太習慣,久而久之,就習慣成自然了。我感覺這就是日常生活中,一項讓人無限回味的台灣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