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首見憫農詩第一首!

首見憫農詩第一首!
今天上午十點多打開公視,正值一個介紹稻農的節目(台灣心動線)尾聲,放眼望去,一片金黃色稻穗的稻田,其景象之美令人屏息。結束前打出一首憫農詩:
 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  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紳
很多人和我一樣吧,對前面一首的那份生疏。我立刻用谷歌搜尋,才知原來是兩首。後一首大家耳熟能詳,而前一首對我而言則是新鮮的。其中〝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字句,驚動了我的心!原來今天的農業困境,早在一千兩百餘年前已被詩人吶喊過。
我想詩人總是具有悲天憫人的情懷,於是看了維基百科內對作者李紳的介紹,想好好瞭解作者這個人。原來他還曾入京拜相。這事實引發我的疑問,一個曾作憫農詩的人,擁有至高權力後,農民受益了嗎?
我立即展開一連串的推究,瞭解他所處的年代究竟是什麼樣的時空背景。更想知道作者掌權後對農業是否仍舊關心,農民的生活是否因而改善。我查了辭海的中外歷代年表,把各重大事件標出年份,比對當時的社會氣氛,對作者的影響。作者出世的時代,距史稱貞觀之治的盛世,雖有百餘年之遙,但距開元之治的太平時代之後才三十幾年,只不過那時發生了安史之亂,之後唐的國勢便由盛而衰。當作者握有權柄時,正是滅佛的唐武宗即位。這位皇帝,也是循唐太宗模式弒兄登上皇位的。作者對於僧徒一向蔑視,不信因果。他一生所處時局恰值國力走下坡之際,其間先有節度史反亂,後有牛李黨爭,政治並不清明。明瞭了這些背景,不禁叫人長嘆一聲,農民,您有夠艱苦!
我生長在農家,雖然考上師範學校後,一路走來都從事教職。但青少年時期,所有農事都經歷過,舉凡耕田﹑插秧﹑淹田水﹑除草﹑施肥﹑割稻﹑割田岸草﹑…無一不與,所以農人的辛苦,我很清楚。農民買肥料,以及任何日用品都是人家執秤,而自己辛苦收成了,人家來收購稻子﹑蔬﹑果,也是由不得自己掌秤,農民對貨物的買賣出都由人家拿秤的感慨,時有耳聞。
還有,十幾年前我曾聽過農友說種稻一甲地,一冬收成淨利約兩萬不到。好在現在農民家庭,不完全靠農業收入維持生活。政府要照顧農民生活,雖不能任由米價隨市場機制反應稻作成本,否則換成更大一批人活不下去。但可以籍由農業生產技術改良,以及合理稅制,用徵的稅收補貼農民。但是說到最後,前提還是要國家的政治清明,才能寄以厚望。
                        (18,28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