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佛號和經偈

佛號
        請常念   消罪業   增福慧   

      



  
    
 
□經偈選輯
      1﹑開經偈    大周˙武則天皇帝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吾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2﹑宋˙蘇東坡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
        八風:利﹑衰﹑毀﹑譽﹑稱﹑譏﹑苦﹑樂。
      3﹑涅槃經(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4﹑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的關係(見華嚴經入法界品)
    一彈指頃,百千浩劫;一毛孔中,萬億蓮花。
 

□六祖壇經    (各品節錄)

       行由品第一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哪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明上座:道明上座(六祖當面稱呼學長,道明法師) 

          正恁麼時:正當這個時陣﹑就在這種情形下。    

         般若品第二

      *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疑問品第三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恩則親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
           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
           若能鑽木出火,淤泥生紅蓮。
           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
           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
          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
          聽說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定慧品第四
        *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
       坐禪品第五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 是真定也。
      懺悔品第六 
        *…已上是為無相懺悔。云何名懺?云何名悔?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悔者悔其後過,從今以後,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故稱懺悔。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愆不滅,後過又生。前愆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
     機緣品第七
師曰:「吾不識文字,汝試取經誦一徧,吾當為汝解
說。」法達即高聲念經,至譬喻品,師曰:「止!此
經原來以因緣出世為宗。縱說多種譬喻,亦無越於此
。何者因緣?經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
出現於世。〞一大事者,佛之知見也。世人外迷著相
,內迷著空;若能於相離相,於空離空,即是內外不
迷。若悟此法,一念心開,是為開佛知見。…」
頓漸品第八
…師曰:「吾聞汝師教示學人戒定慧法,未審汝師說
戒定慧行相如何?與吾說看!」誠曰:「秀大師說:
〝諸惡莫作名為戒,眾善奉行名為慧,自淨其意名為
定。〞彼說如此。未審和尚以何法誨人?」師曰:「
吾言有法與人,即為誑汝;但隨方解縛,假名三昧。
如汝師所說戒定慧,實不可思議也。吾所見戒定慧又
別。」志誠曰:「戒定慧只會一種,如何更別?」
師曰:「汝師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人
;悟解不同,見有遲疾。汝聽吾說!與彼同否?吾
所說法,不離自性;離體說法,名為〝相〞說,自
性常迷。須知一切萬法皆從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
法。聽吾偈曰:〝心地無非自性戒,心地無痴自性慧
,心地無亂自性定;不增不滅自金剛,身去身來本三
昧。〞」誠聞偈,悔謝,乃呈一偈曰:「五蘊幻身,幻
何究竟?迴趣真如,法還不淨!」師然之。
護法品第九
簡曰:「如何是大乘見解?」師曰:「明與無明,凡夫
見二;智者了達,其性無二。無二之性,即是實性。
實性者:處凡愚而不減,在賢聖而不增;住煩惱而不
亂,居禪定而不寂;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在中間
及其內外。不生不滅,性相如如,常住不遷,名之曰
〝道〞。」
付囑品第十
師一日喚門人法海﹑志誠﹑法達﹑神會﹑智常﹑智通﹑
徹﹑志道﹑法珍﹑法如等曰:「汝等不同餘人,吾滅
度後,各為一方師。吾今教汝說法,不失本宗。先須舉
三科法門,動用三十六對,出沒即離兩邊,說一切法莫
離自性!忽有人問汝法,出語盡雙,皆取對法,來去相
因;究竟二法盡除,更無去處。
三科法門者,〝陰﹑界﹑入〞也。陰是五陰,〝色﹑受﹑
﹑行﹑識〞是也。入是十二入,外六塵〝色﹑聲﹑香
﹑味﹑觸﹑法〞內六門〝眼﹑耳﹑鼻﹑舌﹑身﹑意〞
也。界是十八界,〝六塵﹑六門﹑六識〞是也。自性能含
萬法,名含藏識。若起思量,即是轉識。生六識,出六
門,見六塵;如是一十八界,皆從自性起〝用〞。
自性若邪,起十八邪;自性若正,起十八正。若〝惡用〞
即〝眾生用〞,〝善用〞即〝佛用〞。〝用〞由何等,由自
有。對法,外境。無情五對:天與地對,日與月對,
明與暗對,陰與陽對,水與火對;此是正對也。法相語
言十二對:語與法對,有與無對,…自性起用十九對:
長與短對,…(略)。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節錄)
                  爾時普賢菩薩摩訶薩,稱歎如來勝功德已,告諸菩薩及善財言:善男子,如來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諸佛,經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劫,相續演說,不可窮盡。若欲成就此功德門,應修十種廣大行願。何等為十,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善財白言:大聖,云何禮敬,乃至迴向。 

                  普賢菩薩告善財言:善男子,言禮敬諸佛者,所有盡法界虛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極微塵數諸佛世尊,我以普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悉以清淨身語意業,常修禮敬。一一佛所,皆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身,一一身,偏禮不可說不可說佛剎極微塵數佛。虛空界盡,我禮乃盡。以虛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如是乃至眾生界盡,眾生業盡,眾生煩惱盡,我禮乃盡。而眾生界,乃至煩惱無有盡故,我此禮敬無有窮盡。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  

 

□金剛經
        莊嚴淨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 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菁晶全球佛教廣播網       
  http://adgjl12348.blogspot.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