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婆
不知是什麼時候,「阿嬤」變成了台灣年長婦女的通稱,這顯然是一個嚴重的錯誤!正確的稱呼是叫「阿婆」,難道大家都忘了?
造成這種錯誤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屬於台灣三大亂源之一的媒體的確難辭其咎。先說平面媒體的記者,普遍對台灣文化相當生疏,使他們連台灣最起碼的稱呼都顯得一副茫然,這就是當年歧視台灣文化的教育政策,已經開花結果。不過,近年來台灣本土文化的活力,強勁復甦。在這樣的大環境中,他們不能免俗,也愛在報導文章中夾雜本土用語,阿嬤的錯誤稱呼就這樣被傳播開來!再說電子媒體也是一樣,綜藝節目主持人,無意間在電視無遠弗屆的功力下,經年地把錯誤強力放送,使得這個稱呼,讓人覺得好像有即將定型的疑慮。
還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台灣的女性,似乎格外顯得怕老,才讓這個錯誤傳播得更加迅速。我們經常遭受一些防止皮膚老化的化粧品﹑保養品的廣告轟炸,就可推知這些能延續女人年輕貌美的產品,多麼大行其道。而在稱呼這個領域裡,也悄悄的產生了變化。原本對年輕女性的稱呼叫小姐,弄到現在,職場中對已經快抱孫升格當阿媽的女同事,仍舊稱其為小姐。市井間常常鬧著玩的說那女人是「阿媽小姐」,果真有其事耶!還有已經當了阿媽的女性,若是有人想要指導自家小孩叫她阿婆,往往這人會先自我忖度對方不大會接受,所以也就想出絕招,讓自家小孩跟她家的小孩一樣稱呼阿媽,也許聽起來比較不會有年老的感覺,於是對年長婦人稱呼的轉折發生了。
至於有血統關係貨真價實的祖母―阿媽,跟母親―阿母,這兩個稱呼對早期的台灣人來說,原本不會混淆的。如今母親的新稱謂是媽媽,和阿媽在發音上雖然還是有明顯區隔,但因文字上有一字共用,或許就因為這樣,被硬生生的改成了「阿嬤」。請問,這種改變您會同意嗎?難道大家願意把供在神桌上的公媽牌也改成「公嬤」嗎?也許有人查了辭書,發現「嬤」是中國北方人對老婦的通稱,用在台灣也無不可,但因跟我們重要的稱謂「阿媽」混淆了,又何必移植境外的東西來強加在台灣人身上呢?
台灣有許多人,國家認同錯亂,人生價值觀錯亂,是非判斷錯亂,稱呼這件事並未能倖免,也跟著錯亂了。但願生活在台灣的人們,能教導孩子稱呼他們同儕的的父﹑母親為阿伯﹑阿姆或阿叔﹑阿嬸,稱呼同儕的祖父﹑母為老阿伯﹑阿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