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誦心經大體悟

誦心經大體悟
 早年,我對心經的注意力,落在參「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的微旨大意上。後來把誦心經列為每天功課,經過一段時間後,我突然領悟,心經從頭至尾啟發的道理,就在般若!也就是說,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能力,來自般若。
  般若乃異於世間未究竟的智慧,譯為妙智慧。但為了方便,以下仍稱般若為智慧。從般若波羅密多心經的經題,即知學佛人,傾一生之力修行,最終的目的為到彼岸,亦即出離生死。我們要努力從生死輪迴的此岸,渡過煩惱中流,到達寂靜涅槃的彼岸。我們所依賴的舟筏就是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其中智慧為五度之綱要。
        智慧這麼重要,我們要怎樣獲得呢?那就必須老老實實行其他五度。我們要獲得智慧,必須從定中得,欲得定則必須修習止觀。修習止觀備修止資糧。這資糧包含清淨的環境和簡單的人事關係。我們要獲得這資糧就必須行布施,因布施可以對治貪毒,進而培植自己的福份,讓我們擁有合適的修行環境和良師﹑益友。除了布施之外,還要持戒。佛教經說「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持戒是得定的根本。又說「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所以進而行忍辱,則能對治嗔毒,免除一朝嗔火起所招惹的大半世間紛擾,利於我們修行。佛法要在生活中落實,所謂歷事心,明心見性。保持一顆清淨的心,要能如普賢菩薩那樣,念念相續,無有間斷,修習六度要能,身語意業,無有厭。否則,見境即遷,隨緣便轉,修行功夫,極易唐捐,殊為可惜,所以我們必須行精進。譬如小水常滴,則能穿石。又如鑽木取火,能稍事息,火可得。我們務必把握當下,勤修戒﹑定﹑慧三學,袪除貪﹑嗔﹑痴三毒。
        佛陀宣說般若的時間長達二十二年,在八部近十六萬偈浩瀚的般若經中,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堪稱般若部之綱要,而心經又被認為是金剛經的總綱。由此,不難理解為何心經普及程度會在金剛﹑彌陀之上。
        最近,讀經總會發現整部經的關鍵之處,譬如阿彌陀經就在「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及「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兩處而金剛經的重點除了佛陀教導「應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及強調四句偈的重要以外,我又發現佛陀一再提及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這件事。我想應該先弄清楚「我﹑人﹑眾生﹑壽者」的意思,才能體會佛陀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深奧意義。
        我想這些發現,一定就是至誠懇切誦經的自然結果!
        2011/7/27   於溪頭夏緹飯店                                   15,67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