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孟子選錄

孟子選錄                            
        以往,在功課壓力下,讀孟子的心情,大都只側重語詞解釋﹑段落翻譯的功夫,因為考試就考這些。至於文章結構,則疏於分析,其內涵更鮮少細細咀嚼,那不是年紀的關係,而是為考試而讀的必然現象。
        今重讀孟子,對於孟子的善於譬喻﹑辯論技巧﹑言詞磅礡的氣勢以及文章完美的結構,都叫人拍案叫絕!當然,文以載道才是孟子雄辯滔滔主要的精髓所在。放眼當今為政者的行已經到達為所欲為,荒腔走板的地步。孟子在世,必定喟然一聲長嘆:「是可忍,熟不可忍,吾不知其可也!」
梁惠―(上)   
3.        梁惠王曰:「寡人之於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凶,則移其民於河東,移粟於河內;河東凶,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後止,或五十步而後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飢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百者不負載於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滕文公三(上)
4.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賢者與民並耕而食,
   饔飧而治。…。」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
 「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草木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偪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可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
滕文公三(下)
6.     孟子謂戴不朥曰:「子欲子之王之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於王所。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