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番藷
烘番藷可說是你﹑我小時候不可磨滅的共同記憶,不過在台灣最流行的外來語卻是:烤地。
有一年,我和大甲媽祖徒步往新港遶境進香,在回程途中北斗附近的街市裡,看見熱鬧街道旁有瓜一個由農用貨車改裝而成的攤位,賣著最本土的農產加工食品~烘甘藷。這在台灣的許多城市裡,已司空見慣。不過這一擔卻讓走了將近二百公里迢遙路程隨香客中的我,為它駐足。因為它在車廂面向街路的一邊,掛了一面看板,用擺路邊攤人士最俗而有力的字跡和語氣,寫上一篇宣揚愛護台灣本土文化的標語和簡短見解。不過,它不例外的掛了斗大主題式的三個大字「烤地瓜」。此種景象,頓時激發了我存在內心納悶已久的問題:為什麼甘藷會叫做地瓜?而且動詞也用了汽車烤漆的烤字。於是,我走近攤位,惹得老闆以為是生意上門熱切地招呼。
「歹勢啦,我不是欲買烘甘藷啦!」我先不打自招的說:「我是看著汝掛个看板好奇來个。」
「既然汝這呢關心台灣文化,啊若安呢,汝哪會用〝烤地瓜〞這三字咧?」我終於說出來意。
「阿無欲安怎寫啊?」老闆一臉疑惑的問,彷彿百年來第一問般的驚奇,忠實的寫在他的臉上。
「阿都寫〝烘甘藷〞啊!」我把三字都用造詞的方式告訴了他,還問他一句:「汝給〝烤地瓜〞用台語唸一遍看覓著知無合。」
後來,這件事自然就存而不論,一轉眼過了七﹑八年。最近寫部落格的事情逐漸風行起來,今年我也開始運用了這一塊新興的園地,信手寫了兩篇文章傳了上去,一篇是有關台語呼音的內容,另一篇則是討論大眾化的輸入法,此後就縮手不寫了。有一天我順手查看了一下統計數字,意外發現有人訂閱我的部落格,使得我不能再恬恬不出聲了。
其實,我有好多經歷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今天就選擇這個出見入見的生活逸事來發抒自己的看法。甘藷在台灣為什麼會語﹑文分離,敢講無人注意到?也不知要去哪裡找答案,最後採用小學生都會的一步,上網找資料。我查到下列的內容:
甘藷別名番薯﹑地瓜﹑…。
一種旋花科植物的塊根,甘薯的發源地在美洲,後逐漸流傳開來。明代萬歷廿一年時,福建長樂縣有一位華僑叫陳振龍,在呂宋(現菲律賓)看到甘薯味美適口、而且產量極高,是一種很好的糧食作物,當時流傳著一首歌,"不愛靈藥共仙丹,惟愛紅薯渡荒年,僅人遠來傳此種,陳氏父子取洋番。"歌頌這種高產的糧食作物,歌頌陳氏父子的功勞。 原來本名叫甘藷的農作物,別名又叫番蓄﹑地瓜﹑…。現在好奇的是,為什麼捨本名而就別名?我的意思並非別名有什麼不好,而是這個名稱太詭異,明明是「藷」卻非稱之「瓜」不可?瓜內有子眾人皆知。此事到底孰人為之,孰令致之?至今尚未找到答案,只好自己下斷語:三十八年國共內戰從中國撤退到台灣來的這批人改變了台灣的用語。我的猜測乃是基於下列理由:
(一)根據旅遊過中國東北的人說,那裡的馬鈴薯很小,他們把馬鈴薯取了一個跟甘藷別名~地瓜一樣離譜的名稱叫「土豆」。不要訝異怎麼會把「薯」叫成「豆」呢!我想大概他們因其小如豆的關係吧。只是地瓜就不知如何尋找理由了。
(二)國民黨政權撤退來台灣,把全中國的主要地名都搬來套在台北﹑台中等大城市上充作街道名,這作風完全繼承了大清帝國的遺緒。諸如把新疆﹑綏遠的省會分別改成迪化﹑歸綏等等,而這些地名,在共產黨統治後反而受到尊重,改回在地名稱,現叫烏魯木齊﹑呼和浩特。
(三)國民黨軍隊來台初期,為了統治方便,還是會鼓勵來到台灣的異鄉客學習台語,直到一九七零年代,在晨間的廣播中還有教授台語的節目。以後,大概統治者發現台灣人在歷經二二八事件的屠殺,和隨後的白色恐怖統治的驚嚇後,逐漸成為「順民」了,於是一些權貴們便想要徹底消滅台灣人的本土意識。他們仿傚日本治理台灣人時採取的皇民化做法,接連實施多項政策,務期一舉同化台灣人而後已。而稍懂得治理之術的人都知,首要工作就是消減台灣人的母語。於是他們想得出來的舉措,毫無遮掩大辣辣的展開:國小學童在校不准說台語,違者便會被罰錢﹑胸前掛「我要說國語」的牌子示眾﹑電視節目在一天之內,演唱台語歌曲不得超過兩首﹑連最本土的布袋戲也不放過,一陣子冒然地被改為國語發音﹑尤有甚者,林洋港先生在擔任司法院長期間,把大眾較不注意的法庭上法官問話,在一九八六年被改為不准說台語,當事的兩造,若有需要才請通譯,天啊,我獲悉此事,不禁直呼:「林洋港院長,您的鄉土情懷真的喪失迨盡了嗎?」
(四)鄙視台灣本土的文化,不論是語言﹑文學作品﹑民謠都在排斥之列。「丟丟銅」曾被美國電影取為主題音樂,「六月茉莉」也被世界民謠界評選為年度最優美的民謠之一,可是這些世人珍惜的天籟,學校音樂教材無緣加入,無法教授孩子學唱。而台語呢,一直被污蔑成沒水準的語言,使得當時小學生有些特別叮嚀阿母送飯包到學校的時候,千萬不要說台語,以免自己被同學嘲笑。
基於上述四點理由,我推測地瓜這個指鹿為馬的外來怪名稱,是這批人的傑作,應該有點理則了。外來統治者,夠慚愧了吧!後來台灣的民主浪潮砰湃洶湧,無人可擋。當時高高在上的政客,數想誘人的權位,為了選票,惡補了幾句台語,竟讓戇戇的台灣人感動得涕泗縱橫,幾乎把曾經受過的糟踏一下子忘得光光。台灣人,汝未免太憨厚了吧!
我們回顧心酸往事不是要翻舊帳,而是要記取教訓!所以倘若我能經營一個攤子的話,我一定請人用海報作法打上美麗的三個大字「烘甘藷」或「烘番藷」,決不是〝烤地瓜〞。當然,更希望不止我一人發現這種名稱的不合情理,讓「烘番藷」這事,能早日獲得正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