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台語的名詞語末助詞~是子而非仔。

台語的名詞語末助詞~是子而非仔。
    子字是漢語名詞的語末助詞,而仔字卻是粵語名詞的語末助詞,面對自詡為古漢語活化石的台語,您能視而不見嗎?
大約六十年前,台灣還有漢學老師的時候,台語的用字大體說來比較有考究。而當今的台語在歷經國民政府處心積慮的推殘,其傳承幾乎形成斷層。雖然目前台灣拜民主之賜,政治人物常利用嘴邊幾台語,博取選民好感以利當選。不過在選上之後,有誰真心尊重台灣的多元語文,是有目共睹的。如此一來,台語在表象上似乎是得到了解放,實際上卻遭遇空前的危機。不論是語音還是文字都呈現混亂現象。譬如在用字方面,「聽不懂」寫成「聽嘸」,很奇怪有無的無為何非加口字旁不可?如果把不知寫成嘸知還情有可原呢。其他如:沖沖滾或嗆嗆滾寫成強強滾﹑阿媽寫成阿嬤﹑也會通寫成嘛也通﹑…等等不一而足,可謂到了任意揮灑的地步。早期台語被禁的年代,有人願意讓幾句大眾最熟悉的用語出現報端,該記者的作為實在是足感心个,但是時局演變至今,大學都有台灣語文學系的設立了,卻未見專家學者公開出面關切台語的正確語音和用字真讓人扼腕嘆息。
如今教育部竟然也沆瀣一氣一起製造混亂,嚴重曲解了漢字一字多音的特質。各種語言都有其特色是不爭的事實,比如英文take作及物動詞38個不同意義,不及物動詞9種不同意義,由take形成的片語更有340個之多。只不過它只唸一個音罷了,漢字在字義上沒這樣的壯舉,只是一個「一字多音」的特質就把現今台語界搞得七葷入素。語文的種種變化所造成的多樣性,固然是學習的難處,但是它具有不可磨滅的功能。
今天媒體報導,教育部公告「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初稿,凡「牛仔」、「打仔」、「公仔」都唸ㄗㄞˇ,但歌仔戲的「仔」還是要唸ㄗˇ。看了這則報導,深覺教育部曲解漢字一字多音的特質,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所謂一字多音,在北京話來說是破音字,而在台語來說還多了語音﹑讀音與泉州音﹑漳州音兩大類別,這使得台語內涵更顯得多彩多姿。
行ㄏㄧㄥˇ行動﹑行為。
  ㄍㄧ ˇ 向前行﹑行路。
  ㄏㄤˇ  銀行﹑內行。
  ㄏㄧㄥ   德性﹑品行。
這就是破音字,意義不同,音就有別,北京話還保留這份特質。
山﹝ㄙㄢ﹞山水﹑江山﹑登山隊。(抽象意義
   ㄙㄨ  山頂﹑盤山過嶺﹑深山林內(具體意義
此乃台語的語音和讀音的分別,是日常用語和誦讀古文典籍的不同用法是台語的特質之一。
街ㄍㄨㄝ˙ㄍㄝ  街頭巷尾。
這就是泉州音與漳州音的不同,屬於久長時間以來語言自然演變的結果,這是台語的另一項特質
至於牛仔﹑歌仔戲,一個尊重粵語唸ㄗㄞˇ,另一個則是維護本土意含,堅持要唸ㄗˇ。這紛擾完全是漢字名詞語末助詞用字錯誤所造成。
本來台語保留了古漢語絕大多數的語彙,是眾所周知之事。所以在許多名詞的語末助詞,其用法無須改弦易轍,去拾人牙喙跟隨粵語的腳步。
桌子﹑椅子﹑柑子﹑蚵子…等等名詞的語末助詞「子」字。都不須改成粵語慣用的「仔」字。台灣有許多地名有語助詞「子」的如:清水的下湳子,雲林元長鄉的崙子,千萬別畫蛇添足去改為桌仔﹑…﹑崙仔﹑…了。很不幸的,早期用字正確無誤的崙子好像被改成崙仔了。
河洛歌子戲團,是專營大型舞台公演的台灣民營歌子戲劇團,它不於楊麗花歌仔戲團的有三項:
一﹑河洛是歌子戲團,楊麗花是歌仔戲團,名稱用字不同。
二﹑河洛歌子戲團大型舞台公演有台灣這塊土地上發生的故事,如東寧王國﹑竹塹林占梅﹑風起雲湧鄭成功﹑灣我的母-而楊麗花歌仔戲團則是,在地取材的本土劇付諸闕如。
三﹑河洛歌子戲團所用的音樂,曲調變化多,有來自車鼓戲的曲調﹑來自亂彈戲的曲調﹑來自南管戲的曲調﹑…等等九大類。內容包括:牛犂歌﹑補甕調﹑相思引﹑都馬調﹑南風謠﹑寶島調﹑…等四十餘種,視劇情需要,穿插運用。而楊麗花歌仔戲團所用的音樂的曲調,給人的感覺似乎是一成不變。
所以河洛歌子戲團,命名時不隨俗而能自立一格,實在令人敬佩。
                             22,23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